加拿大高中怎麼選?這是許多準備送孩子來加拿大學習的家庭最先面臨的難題。面對琳瑯滿目的學校名單、複雜的省份體系、還有公立、私立、寄宿等不同類型,不少家長一頭霧水:到底哪種才最適合自己的孩子?在這篇文章中,iTalkBB精英將帶你係統梳理加拿大高中教育的主流類型,從學費結構、教學模式到升學導向,一次性幫你看清公立、私立與寄宿學校的真正區別。
底線重點:學費貴≠教學好!選擇加拿大高中,其實是一場「配對」的過程。公立學校重視多元與融合,課程穩健、費用親民;私立學校則強調個別化教學與菁英教育,往往配備較豐富的學術與社交資源;而寄宿學校,更像是將學習與生活融為一體的封閉學院,適合自律性強、目標明確的學生。不同類型背後,不只是預算差異,更是教育理念與孩子性格的契合。

好消息是,截至2025年,加拿大並沒有收緊低齡留學生(K-12階段)的簽證政策。未成年人仍可正常申請學習簽證(Study Permit)在加拿大就讀中小學,配額沒有限制,符合申請門檻幾乎可以100%確定拿到學簽。所以現在依然是低齡留學加拿大的黃金時期!
在決定讓孩子選擇哪一類加拿大高中時,家長常會面臨「公立、私立、寄宿」三種體系的抉擇。它們在資金來源、教學方式、文化環境與升學導向上各有不同,沒有絕對優劣,關鍵在於與你孩子的性格、目標和家庭資源是否相符。下面這張表格,將幫助你快速了解三類學校的主要特徵對比:
|
特徵 |
公立學校(Public School) |
私立學校(Private School - 走讀) |
寄宿學校(Boarding School) |
|
資金來源 |
省/地區政府資助 |
學費、捐贈、私人運營 |
學費(通常最高)、捐贈 |
|
國際生年學費 |
約CAD 14,000−18,000 |
約CAD 20,000−30,000 |
約CAD 50,000−70,000+(含食宿) |
|
班級規模 |
較大(約25−30 人) |
小班制(約10−18 人) |
小班制,結構化管理 |
|
師生比 |
約1:20 |
較高(1:8 到1:12) |
較高,生活/學習結合管理 |
|
文化環境 |
高度多元化,融合性強 |
相對同質化,菁英化傾向 |
國際化程度高,封閉學院式 |
|
升學重點 |
穩定、標準化課程(OSSD/Diploma) |
國際課程(IB/AP/A-Level),衝刺名校 |
國際課程,著重獨立培養 |
|
推薦適用學生 |
適應力強、預算有限、希望融入本地文化的孩子 |
追求個人化輔導與資源、有明確大學目標的孩子 |
自律性強、目標明確、需要結構化生活管理的孩子 |
無論你打算短期留學體驗,或是為大學鋪路,這份公立vs私立vs寄宿學校全解析,都能讓你的選擇更清晰、更有方向!
目錄
1. 加拿大公立學校(Public School):享有完全免費的教育
2. 加拿大私立學校(Private / Independent School):通往頂尖大學的重要跳板
3. 加拿大寄宿學校(Boarding School):高中留學的熱門選擇
4. 給計畫送孩子來加拿大讀高中的家長建議
總結
1. 加拿大公立學校(Public School):享有完全免費的教育
在加拿大,公立高中由各省或地區政府資助並統一管理,是當地教育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。它們由教育局(School Board/District)直接負責運營,如溫哥華教育局(Vancouver School Board)、多倫多教育局(TDSB)、卡加利教育局(CBE)教師資格、教學評估標準都由省級教育廳統一制定,因此整體教育品質在全國範圍內相對穩定。
1.1 加拿大公立學校的優勢
1.1.1 學費相對低廉
對於本地學生,公立高中是完全免費的;國際學生需要繳納學費,一般每年在1.4萬至1.8萬加元之間,比私立或寄宿學校動輒三四萬加元的費用低得多。這也使公立學校成為國際留學生入門加拿大教育體系的首選之一。
1.1.2 多元文化環境
公立學校的學生組成非常多元,尤其在多倫多、溫哥華、卡加利等大城市,來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和留學生共同學習,語言、文化與宗教背景交織,孩子能更快適應加拿大的社會環境。這種「地球村式校園」也幫助學生自然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和開放心態。
1.1.3 教學體系標準化,文憑全球認可
公立學校採用省級統一課程體系,如安省的OSSD、卑詩省的Dogwood Diploma、阿省的High School Diploma。學生畢業後獲得的文憑不僅能被加拿大所有大學認可,也被美國、英國、澳洲等主要英語國家的大學廣泛接受。這意味著,無論在哪個省份學習,都可以順利銜接國際大學申請體系。
1.2 加拿大公立學校的限制
1.2.1 班級規模較大,個人化程度有限
由於學生人數多,公立學校的班級一般在25至30人之間,師生比例約為1:20左右。教師難以為每位學生提供充分的個別指導,相較之下,私立學校的小班制(通常15人以下)在學業輔導上更具優勢。
1.2.2 教育資源分佈不均
不同學區的公立高中差距明顯。一些名校所在區域(如溫哥華西區、卡加利西南、多倫多北部)因家庭背景、社區資源、學區房效應而形成“強者恆強”,課程豐富、升學率高;而普通學區可能選修課少、社團活動有限、實驗設施較老舊。這也是許多家長選校時必須事先調查的關鍵。
1.2.3 國際學生名額有限
每個教育局的國際學生名額受限,熱門城市(如溫哥華、多倫多)通常需要提前一年申請;有些地區還要求學生必須安排監護人或居住在指定寄宿家庭,否則無法錄取。這讓部分留學生家庭必須考慮人口密度較低但教學品質仍高的城市,例如埃德蒙頓、卡加利、滑鐵盧等。
1.3 加拿大公立學校的成績如何?
根據加拿大統計局(Statistics Canada)與OECD的教育數據,私立學校學生在15歲階段的閱讀、數學、科學成績平均略高於公立學校學生,但研究指出,這種差距主要源自學生家庭的社會經濟背景和同儕群體,而非學校類型本身的教學品質。換句話說,公立學校的教學實力本身並不遜色,關鍵在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家庭支持。 (扎心的事實)
孩子的成長,成績從來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。真正決定他們能走多遠的,是在安全、舒適的環境中獲得平衡成長的機會——有穩定的生活節奏、有社交與探索的空間,更有家長持續的陪伴與支持。
在加拿大,優質教育資源往往與社區環境緊密相連,「學區+社區」的組合,才是真正支持孩子長期成長的關鍵。以大溫地區為例,Richmond 的Quilchena 學區就是典型代表——週邊匯聚了Quilchena Elementary、RC Palmer Secondary、以及Richmond Secondary 等多所口碑優異的公立學校,學習氛圍濃厚,社區治安良好,生活配套成熟。從學校步行幾分鐘即可抵達圖書館、公園與運動場,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專心學習,也能在社交與興趣上獲得全面發展。
大溫地區的家長歡迎了解iTalkBB精英會員樓盤Quilchena West(點擊諮詢),這裡不僅鄰近優質學區,也環繞綠地公園與完善生活圈,為家庭提供兼顧教育與幸福感的理想居所。
2. 加拿大私立學校(Private / Independent School):通往頂尖大學的重要跳板

在加拿大,私立學校指不完全依賴政府資助、由個人、非營利組織或教育基金會獨立運作的中學體系。它們通常自設董事會(Board of Governors)或理事會(Trustees),在省教育廳監管下自主制定課程、招生與管理政策。
根據學校定位不同,加拿大的私立學校又分為走讀制(Day School)與寄宿制(Boarding School)兩類,其中不少學校已有上百年歷史,是通往頂尖大學的重要跳板。
2.1 加拿大私立學校的優勢
2.1.1 教學資源充足、師生比例更低
私立學校最大特色之一是小班制教學。平均每班約10–18人,師生比例通常在1:8到1:12之間,使教師能針對學生的學習特質進行個別輔導。課程安排更靈活,可根據學生興趣與學業目標量身訂做學習計畫。
許多私立學校也配備專業升學顧問、心理輔導員及學習支援團隊,從高中階段開始幫助學生規劃大學申請與未來職涯方向。
2.1.2 國際課程體系與升學優勢
加拿大的私立學校普遍提供IB(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)、AP(Advanced Placement)或A-Level課程,部分學校甚至與海外大學建立合作計畫。
例如:
-
Upper Canada College(UCC,多倫多):加拿大最早的IB學校之一,升學率接近100%。
-
St. Michaels University School(維多利亞):設IB全課程項目,畢業生廣泛進入加拿大、美國及英國名校。
-
Webber Academy(卡加利):提供密集AP課程,學生SAT/ACT成績長期位居全省前列。
這些國際化課程體系的真正價值,不僅在於課程本身的難度與含金量,更在於它們為學生開啟了一條通往全球頂尖大學的通道。無論是加拿大本地名校,或是美國常春藤聯盟,這套體系培養出的學術思維、寫作能力與學習自驅力,正是名校錄取時最重視的品質。
不過想進入常春藤名校,其實遠不止一條路。除了傳統的標化成績、課外活動與推薦信體系外,越來越多優秀學生正透過「非主流路徑」脫穎而出。近年來,美國頂尖大學在招生中更重視學生的創造力與表達力,而不僅僅是分數和履歷。像Scholastic Art & Writing Awards(美國學術與藝術寫作大獎)這樣的全國性競賽,已成為藤校錄取官重點關注的項目之一——它不僅體現學生的原創思維、社會洞察與藝術表現力,更展現出獨立創作的能力與潛力。
如果你的孩子在寫作、設計、繪畫、影像或跨學科創作方面有天賦,這條路徑可能正是打開名校之門的「隱藏通道」。他們可以透過線上課程,在加拿大參與國際認可的藝術與寫作項目,累積獲獎與作品集經驗。歡迎閱讀iTalkBB精英專題文章《美國名校申請新路:Scholastic寫作&藝術大獎助你拿下常春藤》,深入了解如何利用這些高含金量獎項,為申請文書與作品集加分,讓理想大學在不經意間注意到你。
2.1.3 優質的校園環境與學生社群
私立學校往往位於安全安靜的住宅區,校園面積大、設施現代,擁有獨立實驗室、體育館、劇院和藝術中心。鈔能力是硬道理。
學校重視全人教育(Holistic Education),強調學術、體育、藝術與社會責任的平衡發展。社團活動豐富,從機器人、戲劇到模擬聯合國,應有盡有,學生能在多元活動中培養領導力與團隊合作能力。
2.1.4 社會與人脈資源
許多頂尖私立學校擁有龐大的校友網絡。畢業生分佈在加拿大乃至全球政商學界,家長社群也常構成一個高度互助的社會圈層。這種資源在大學申請與未來職涯發展中,常帶來隱性優勢。
2.2 加拿大私立學校的限制
2.2.1 學費昂貴,經濟壓力較大
私立學校不受政府資助,營運主要依賴學費和捐贈。
-
普通私立學校:學費約每年CAD 20,000–30,000
-
頂尖寄宿學校(如UCC、Ridley、Brentwood等):每年可達CAD 50,000–70,000(含住宿與餐飲)
另外還可能需支付制服費、校車費、課外活動費等額外支出,對國際學生家庭來說是一筆長期大額投入。
2.2.2 入學競爭激烈、篩選嚴格
私立學校通常實行擇優錄取,要求學生提交成績單、推薦信、面試甚至入學測驗(SSAT或校內考試)。部分熱門學校申請週期長達一年以上,國際學生更需提供語言成績(如IELTS Academic5.5–6.5以上)與監護安排。
2.2.3 文化多樣性略低
與公立學校相比,部分傳統私立學校學生群體較為同質,尤其是歷史悠久、以本地精英家庭為主的學校。這種環境紀律嚴格、管理封閉,既能培養自律,也可能讓初來加拿大的國際學生在適應初期感到壓力較大。
2.3 加拿大私立學校的成績如何?
根據加拿大統計局與多項教育研究的最新數據,私立高中學生在整體學術表現上確實優於公立學校學生。統計局的全國性追蹤研究顯示,在15歲階段的標準化測驗中,私立學校學生在閱讀、數學和科學三科平均得分比公立學生高出約43至47分,相當於8%至9%的優勢。這一差距在各省的評估中基本一致。
長期追蹤數據顯示,私立學校學生在升學與學位完成率方面同樣更具優勢。到23歲時,私立學校出身的學生中,完成高中學業的比例約高出公立學生3個百分點,進入大學的比例高出約20個百分點,取得本科學位的比例高出近25個百分點。此外,他們更有可能繼續攻讀碩士或專業學位。這表明,私立教育在幫助學生更早確立昇學目標、累積申請優勢方面發揮明顯作用。
不過,研究同時指出,在這些差距的背後,並非完全源自於學校類型本身。控製家庭收入、父母教育程度、學習環境與同儕影響後,公私立之間的分數差距顯著縮小。換句話說,私立教育的優勢較多體現在資源、環境與氛圍,而非單純教學品質。
對學生來說,真正影響成長的往往不是學校的名字,而是學習環境與適應度。在加拿大,教育資源分佈廣、課程系統靈活,但能否充分發揮優勢,取決於孩子能否融入其中、維持學習動力、建立自我管理的節奏。
如果你也在考慮是否讓孩子來加拿大讀高中,建議從「適應力、預算與長期升學規劃」三方面綜合思考。歡迎閱讀iTalkBB精英專題文章《要不要送孩子去加拿大讀高中?擇校、申請、預算和適應力要長期規劃起來! 》,了解更多加拿大高中留學的實用細節與家長建議。
3. 加拿大寄宿學校(Boarding School):高中留學的熱門選擇
在加拿大,寄宿學校(Boarding School)是一種將學習、生活與管理融為一體的私立教育模式。學生在校內住宿,日常學習、用餐、運動與社交都在校園內完成。相較走讀制學校,寄宿學校不僅提供系統化的教學資源,更以嚴格的生活管理和全人教育理念著稱,是國際學生留學加拿大的熱門選擇之一。
3.1 加拿大寄宿學校的基本特點
寄宿學校通常由非營利教育基金會或獨立董事會管理,並開放給本地與國際學生。它們往往歷史悠久、校風嚴謹,校園環境寬闊、安全,配備完善的宿舍、食堂、體育館、圖書館與藝術中心。
學生在學校老師的管理下生活,形成一個“小型社會”,培養獨立、自律與社交能力。對於年齡較小的國際學生來說,這種結構化的環境能有效幫助他們在語言、學習與生活習慣上更快適應海外環境。
3.2 學術優勢與國際化路徑
加拿大寄宿學校普遍採用IB、AP或A-Level國際課程體系,著重學術深度與大學銜接。例如:
-
Brentwood College School(卑詩省):以藝術與科學並重著稱,畢業生廣泛進入UBC、McGill及美國常春藤學院。
-
Ridley College(安大略省):提供IB課程,升學率接近100%,其中超過四分之一學生進入世界前50大學。
-
St. Andrew's College(安大略省):專注男生教育,設AP計畫及STEM強化課程。
-
Bishop's College School(魁北克):雙語教學,學生可選擇英語或法語路徑,畢業生常被麥基爾大學提前錄取。
寄宿學校的學術管理通常較嚴格,晚自習、輔導與學習回饋都有明確制度。許多學校也為大學申請配備升學顧問團隊(University Counsellor),從10年級起協助學生規劃選課、語言考試與文書準備。
3.3 生活與成長環境
寄宿學校強調「全人教育」。課堂之外,學生每天都有社團活動、體育訓練或志願服務項目。
宿舍生活方面,多數學校依年級或興趣分樓層,配有宿管老師負責安全與生活指導。部分學校提供週末寄宿(Full Boarding)與每週寄宿(Weekly Boarding)兩種模式,後者適合住在校外城市或省內家庭的學生。
3.4 學費與入學要求
寄宿學校的費用明顯高於走讀制私立學校,學費一般在每年5萬至7萬加幣之間(含住宿與餐飲)。頂尖學校如Brentwood或Ridley的國際學生總費用可達8萬加幣。
錄取標準嚴格,通常要求:
-
過往兩至三年成績單;
-
英語語言成績(如IELTS Academic5.5–6.5以上);
-
SSAT(Secondary School Admission Test)成績;
-
推薦信與面試(部分學校需參加線上或現場面試)。
頂尖寄宿學校的錄取率一般在20%–40%之間,競爭程度接近美國同類學校。建議學生至少提前一年申請,以便安排考試與材料準備。
許多留學生家長傾向於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,希望他們能在嚴格管理、優質教學的環境中成長。但對十幾歲的青少年來說,寄宿學校其實是一場不小的挑戰──既要面對繁重的課業壓力,又要適應全英文環境、獨立生活,還要學會處理思鄉與孤獨。對不少孩子而言,這種轉變並非一蹴可幾。
真正的教育,從來不止於成績單。父母的陪伴與情感支持,是孩子在成長路上最重要的力量。在一個安全、包容、能讓孩子自由探索的社區中成長,往往比單純的學業競爭更能塑造他們的性格與自信。孩子成長友善的社區,能讓家庭共同參與學習生活,讓孩子在熟悉與關懷中找到平衡。
4. 給計劃送孩子到加拿大讀高中的家長建議
把孩子送來加拿大讀高中,是改變人生軌跡的選擇。這是一項教育投資,更是家庭的一次「共同留學」。孩子要適應新的學術體系與文化環境,而家長也要學習在跨時區與跨文化的背景下繼續「參與」孩子的成長。以下建議,適用於計劃或正在讓孩子在加拿大讀高中的家庭。
4.1 提前規劃時間與資金
加拿大高中申請週期長,一般需提早8–12個月準備。熱門公立教育局(如溫哥華、列治文、多倫多)和頂尖私立或寄宿學校常在前一年秋季就截止報名。
家長應儘早確定目標省份和學校類型,以了解入學條件(成績單、英語程度、SSAT等),並合理規劃預算:
-
公立學校國際生學費每年約1.4–1.8萬加幣;
-
私立學校2–4萬加幣;
-
寄宿學校連住宿約5–7萬加幣。
此外,別忘了預留簽證申請、體檢、監護安排和生活費用。
4.2 關注孩子的心理與適應力
學業成績固然重要,但心理適應力與生活自理能力才是孩子能否真正成長的關鍵。剛到加拿大的留學生,常會經歷“文化衝擊期”與“孤獨期”,尤其在語言、社交與自我管理方面會感到壓力。
同時,保持定期溝通—但避免「遠端監控」。多傾聽、少責備,讓孩子知道即使遠隔重洋,家人的支持始終在背後。
4.3 不要盲目追求“名校效應”
選擇學校時,適合比排名更重要。有的孩子適合學術型IB或AP學校,有的則在藝術、設計或運動方向更有潛力。加拿大教育體系的最大優點之一,就是路徑多元:
-
想衝刺名校:可選私立或寄宿學校,提供大學預科資源;
-
想平衡生活與語言提升:可選公立高中,融入本地文化;
-
想探索興趣:可選社區型學校,課程自由度高。
盲目追求「最貴」「最有名」的學校,反而容易讓孩子陷入高壓環境。
4.4 理解“北美式家長角色”
在加拿大教育體系中,學校更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自我表達。老師不會像國內一樣經常與家長溝通成績,而是期待學生自己承擔責任。
家長的角色應從監督者轉變為陪伴者:了解學校系統(如PowerSchool、MyEdBC),學習專注於孩子成績與出席。參加家長會或線上溝通活動,保持與學校的聯繫。鼓勵孩子參與課外活動、志願服務或體育項目,這些經驗往往對大學申請更重要。
4.5 合理安排假期與探親計畫
許多中國家長會選擇在寒暑假探望孩子,或安排孩子回國。建議留意:
-
學校假期一般為12月中旬–1月初(冬假)及7–8月(暑假);
-
如孩子未成年回國探親,需提供監護人同意信;
-
若孩子選擇夏校或志願項目,也可作為未來大學申請的加分經驗。
4.6 利用好本地資源
留學並不是孩子一個人的戰鬥,家長能否建立起完善的在地支持網絡,往往決定了孩子在加拿大適應生活的速度與品質。最直接的資源來自教育局國際學生辦公室,這是所有留學生在遇到學業、住宿、心理或簽證問題時的第一個求助窗口。家長應主動與他們保持聯繫,了解孩子所在教育局的導師制度、課業輔導服務、以及緊急聯繫方式。
同時,本地華人社區與家長群體也是極具價值的支持體系。在溫哥華、多倫多、卡加利等城市,都有成熟的留學生與家長社群,能分享租房、寄宿、補習、監護人等實用資訊。許多城市還有專為青少年留學生設立的心理輔導機構和學習中心,幫助孩子在情緒低落或學業壓力期獲得專業支持。
如果你也希望為孩子創造這樣一個能兼顧教育與家庭幸福的環境,歡迎了解iTalkBB精英會員樓盤Quilchena West(點選諮詢)。這裡匯聚可步行抵達的學校、綠色生活圈與成熟社區配套,為家長與孩子提供真正安心的成長空間。

此外,家長也應為孩子妥善安排生活保障。確保孩子入境後立即開立醫療保險,加入省的健保系統(如BC省MSP、安省OHIP),以防突發健康問題造成經濟負擔。
生活細節方面,如電話卡、銀行卡、公車卡、醫療卡、社會保險號碼(SIN)等等,都應在入學前協助孩子規劃好,幫助他們盡快完成從過渡期,讓學習和生活更有底氣、更少焦慮。
希望家長在操心的同時,也能學會適度放手,讓孩子經歷、嘗試、成長。留學的意義從來不只是獲得一張文憑,更是讓孩子在異國的學習與生活中,學會獨立思考、解決問題、照顧自己。相信他們在這段歷程中,會慢慢累積起屬於自己的判斷力與韌性,真正成長為能面對世界的年輕人。
想讓孩子的留學生活更順利,也讓家長少擔心?歡迎閱讀iTalkBB精英會員專題《新手保護期外掛:加拿大留學移民必備APP清單在此!收藏可保命! 》,從生活到學習、從旅行到報稅,為留學生打造一份全能生存攻略。
總結
選擇哪所學校、哪條留學路徑,並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。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與特質,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個性、能力、興趣與家庭財力,理性判斷什麼樣的教育環境最適合他們。無論是公立學校的融合體驗,私立學校的個人化教學,或是寄宿學校的全封閉管理,關鍵都在於──孩子能否在其中成長為更獨立、更有責任感的人。
這場“留學長跑”,從來不是孩子一個人的旅程,而是家長與孩子攜手共同完成的過程。家長既要提供支持與陪伴,也要學會放手,讓他們在挑戰中學習自我探索與適應。 iTalkBB精英祝福每一位即將踏上加拿大留學之路的學生,都能在新的環境中找到方向、收穫成長,在學習與生活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堅定、自信、順利。
如果你希望持續獲取最新的加拿大留學、移民與教育資訊,歡迎回到文章頂部訂閱iTalkBB精英的郵件。我們每週更新實用專題,從學簽規劃、大學申請、家庭監護到本地生活攻略,為你提供一站式的資訊支援與個人化諮詢!


